社交障礙是自閉癥孩子核心的缺失之一,但是很多家長往往忽略了孩子的社交技能培養,只關注孩子的某一些表現比如孩子久久不開口講話、孩子不主動跟別人玩等等。但其實這些表現,都是社交障礙的其中一種。
想要提升干預訓練的有效性,要了解孩子的社交障礙的具體表現,才能有的放矢的進行針對性的訓練。
社交障礙具體表現的6個“不會”:不會溝通、不會應名、不會關注、不會分享、不會共情、不會游戲
這是在自閉癥譜系中常見的幾種表現,也是要進行正常社會交往必不可少的先備條件。所以對這些不足進行針對性訓練,是培養孩子社交技能的首要任務。
不會溝通
孩子不說話并不代表社交存在障礙,比如有的孩子只是單純的語言能力遲緩,或者發音系統存在異常,但是他們可以運用他們的肢體、眼神或者是文字來進行溝通。
而不會溝通的孩子是什么樣呢?就是你問他什么都不會回答;語言邏輯混亂詞不達意;總是自言自語說一些別人聽不懂的話;無法進行深入交流,甚至不能形成回合式的對話。
天津自閉癥康復中心針對不會溝通的孩子,出語發音并不是重要的,更重要的是教孩子學會正確表達自己。
例如孩子想要喝水,他不能用語言說出自己這樣的需求,但是我們可以教孩子用手指一指水杯,或者拉著我們的手去接水的地方。這個過程可以不需要語言,但是也能讓我們理解到他們的意思。
讓孩子學會表達自己,也是一種溝通的方式,等孩子掌握了表達的技巧之后,我們就可以逐漸提高孩子認知理解能力,理解別人表達的意思,并作出相應的回應。
不會應名、不會關注
關于應名,大家也有一些誤解,不是口頭回答才叫應名,如果對自己的名字有眼神等回應,其實也是有呼名反應的。
所以在訓練呼名反應時,不要一直糾結讓孩子回答“哎”等,首先要讓孩子關注到叫他名字的這個人。
比如我們拿著孩子喜歡的東西,在叫孩子名字或者代稱時,用孩子喜歡的東西吸引孩子眼神,并且迅速將這個東西移到你的眼睛附近,然后立即將這個東西獎勵給孩子,進行強化。
聽到名字——看你——得到強化
讓孩子形成這樣的鏈接,將強化物的結果和前面的行為進行配對,也調動孩子了孩子關注別人的動機。
不會分享
分享零食、分享玩具、分享自己的見聞,是進行社會交往的一個重要環節,通過人與人之間的不斷分享,是我們獲取信息的一個重要途徑。
而分享又分為兩種,即物質分享和精神分享。訓練的方式也不一樣的。
不會游戲
游戲是孩子的天性,如果孩子不具備游戲技能,不會玩游戲,不會去跟隨別的小朋友的游戲,那么也就很難融入同齡孩子的社交圈。
所以在家里,家長可以帶孩子做一些小朋友比較喜歡的游戲,比如躲貓貓。
家長可以拿著孩子喜歡的零食做強化物,并藏起來讓孩子來找。一開始可以躲在比較好找的地方,如果孩子不會找的話,另外一位家長可以帶著孩子,輔助孩子完成游戲,找到的同時就強化孩子。
調動孩子游戲的動機,也在不斷的游戲過程中讓孩子掌握到游戲的方法。當孩子在家可以跟家人玩這些游戲之后,我們就可以泛化到跟小朋友玩。
但是如果孩子一開始還是無法主動進行這樣的游戲的話,家長需要及時做好引導和輔助。
不會共情
不能理解他人的情緒,不能體會他人的感受,這無形中也給孩子的社交設置了一道屏障。如果一個人因為衣服不小心劃破而生氣、難為情,但孩子卻在旁邊哈哈大笑,在我們看來是在嘲笑一樣,那還會有人愿意跟孩子玩嗎?
所以我們要訓練孩子對別人情緒、表情的認知,并教他如何對別人的情緒作出相應的反應。關于共情能力的訓練,可以回顧一下我們前面的文章:8個方法提升自閉癥孩子心智能力,讓孩子學會共情
在日常生活中找到孩子的這6個不會,并以正確的干預方法去改善、解決,那么孩子的社交能力能得到很好的提升,也為孩子將來融入普通學校、融入主流社會、融入集體生活墊下堅牢的基石。
如果你的孩子也有以上這些表現,但是不知道怎么解決的話,專注于孤獨癥社交行為研究與康復的專家團隊來為您出謀劃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