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們是不是經常會有這樣的焦慮:為什么我家孩子感覺也訓練了,但是卻沒有看到明顯的康復效果呢?
錢也花了,訓練也做了,各種五花八門的方法也都試過。
一家機構的干預效果不好,那就換一個機構;一種方法無效,那就換一種方式,為什么孩子還是那個樣子?他究竟什么時候才能好?
孩子康復效果受哪些因素影響?
01、自閉癥孩子的能力不同
首先我們要了解,自閉癥是一種譜系障礙,就像光譜,所以在自閉癥譜系上按照能力劃分有:高、中、低功能;按照程度分有:輕、中、重。
不同程度的自閉癥孩子的學習能力也不相同,所以任何療法或者和任何方式的學習都不能保證在不同的孩子身上看到相同的效果。
比如不同程度的孩子所具備的先備技能各不相同,有些高功能的孩子可能在智力方面與常人無異,也已經具備了許多基礎技能,比如模仿與語言,那他們可能欠缺的是生活自理能力和思維靈活性等等。
有些中重度的孩子可能前期還并不具備模仿能力,語言也一直出不來,就是訓練了兩三個月還沒有達到仿說的情況。
所以訓練方案需要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來制定,也就是干預訓練一直強調的每個孩子都要有“個別化訓練方案”。
在系統的專業能力評估之后,評估員會根據孩子的能力水平來制定一套系統的訓練方案。
而這套方案中涉及到的訓練項目是適合目前孩子能力的,因為只有孩子能順利進行項目,老師才能對項目進行逐步升級,來漸漸提升孩子的能力,才能做到短板能力重要突破。
02、訓練是否專業?
花錢送孩子去機構干預價格不菲,成本太高又看不到效果,那我們可以思考一下,是不是所用的方法不夠專業?
判斷一個方法專不專業主要看兩點:有效性和系統性。
有效性,簡單來說就是這個訓練方法適不適合孩子的能力程度,他在目前的能力水平上是否能有提升,也就是我們說的“見效”。
但是,有很多家長都會只關注有效性而忽略系統性這個重要原則。孤獨癥康復訓練機構也就是訓練需要由淺入深逐步進行。
不僅是機構訓練,我們的家長在家庭干預中也經常出現訓練不系統的問題。
家長在網絡上多少也學了點方法,這里學一點,那里學一點,全用在孩子身上,因為不夠系統,所以訓練也難見效。
比如想要訓練孩子的語言,一上來就對著孩子說話,讓孩子跟著仿說。但是這個孩子沒有動機,連基礎的模仿能力和聽指令的能力都還沒有建立起來,更別說出語言了。
所以選擇訓練方法一定要強調專業性和系統性,不要在孩子身上嘗試雜糅各種方法,一定要選擇系統、專業的。
03、訓練時長和密度
早在1987年,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教授Lovaas發表了一篇有關干預訓練有效性的論文。
在他的這項研究中,19名自閉癥的孩子在兩年內每周接受高達40小時的行為干預訓練之后,有百分之47的孩子到一年級的時候便有明顯的能力提升,而對照組的一般孩子卻未見到明顯的效果。
后續的研究也紛紛證明了這一觀點:有效的行為干預需要至少達到每周40小時,每天6小時的高密度、高強度的訓練。
想象一下孩子每天在機構上課兩三個小時,那他這一天中剩下的時間家長都好好把握住了嗎?
如果在機構以外的時間沒有被充分利用,那干預效果也會大打折扣,因為孩子在機構所學的技能沒有在日常生活中進行足夠的泛化。
所以家長在家也要學習專業的方法,堅持給孩子做訓練,讓康復效果大。
04、效果也有大小之分
我們機構曾經有一個孩子,他剛來的時候是完全沒有語言的,但是他從無語言到有語言其實只花了一個星期。
我相信有家長要問了:那我的孩子一個星期也能出語言嗎?
我們只能回答您:不一定。
現在我叫我的孩子,可能他的眼神能比之前多看我一秒,那也是進步也是效果。
但我們的家長不一定能意識得到這樣的“進步”,因為很多家長認為的“效果”可能主要是從語言上來體現。
其實孤獨癥孩子的康復效果可以說是一個綜合體,未必只有語言才是標志。
一個孩子可能訓練一個月兩個月語言還沒有達到仿說的情況,但并不代表他的能力沒有進步。
比如這個孩子模仿比以前增加了,比如這個孩子聽指令的能力比以前好了。這些都是為他將來語言爆發做準備的。
或許這個孩子兩個月都還不會仿說一個字,但是我們堅持到第三個月的時候,這個孩子如果出現語言爆發,一下模仿20個字都是有可能的。
所以對于自閉癥孩子的家長來說,不用太多地在意眼前、在意多久能見到效果,我們需要做并且能做到的一點就是:保證孩子的訓練是專業的,保證孩子的訓練時長是足夠的。
這樣孩子的進步則指日可待了。
MUST行為引導技術
MUST行為引導技術是國內首套理論與實際操作相結合,也是適合中國家庭的一套系統的教學方法,集行為學、心理學和教育學為一體,經過十余年教學實踐創立而成。
MUST孤獨癥綜合療法旨在激發動機,提升理解力,從“動機(M)、理解力(U)、技能(S)和訓練方法(T)”等孤獨癥孩子的核心缺失入手,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行為習慣,樹立正確的行為規范。